top of page

從扛轎到藝閣車:年輕人眼中的北港媽祖文化傳承                           

  • 作家相片: 樂樂
    樂樂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記者劉定驛/雲林縣北港鎮報導】


一說到北港馬上讓人想到每年的北港繞境,在農曆3月19、20是媽祖遶境的日子北港人都稱他為小過年,在這兩天北港在外漂流的游子也會把這兩天空下,回到家鄉參與這場盛會,也會在遶境前將要參加藝閣的車子裝飾的十分華麗,而準備擔任藝閣演出者的朋友會採買大大小小的禮物,準備在藝閣遊行時發放給來參加北港繞境的人們,農曆3月19、20對於北港人有很重要的意義。今年北港媽祖遶境與藝閣在4月16號到4月20號登場,場面相當壯觀。



抬轎人員吃炮畫面(蔡承硯提供)
抬轎人員吃炮畫面(蔡承硯提供)

當媽祖的轎子從北港朝天宮出發時,北港繞境正式開跑,抬轎手蔡承硯分享到:「第一次扛轎感覺真的好重好重,腳步也不知道走,怎麼人家講什麼也都不會,但在扛了無數次之後就都會了也可以教新人了!我發現轎子有時好重有時好輕感覺像是媽祖真的下來坐著了。」

  

夕陽西下,天空漸漸暗了下來,此時藝閣花車正準備出現,擔任藝閣花車上穿著古裝扮演各時代人物的陳瑩真說到:「每一里會有一台藝閣車,或是一些水果舖屠宰舖也會有藝閣車,而且能參加的名額通常都是以當里的為主,不一定是有報名就有位置,也都是要靠關係或是有認識的才能報名。然而藝閣總共會有五天,前兩天都有下午場跟晚上場,後面三天都只有晚上,然後第四天的時候會評分,看看哪台藝閣車最漂亮最有特色,第五天的時候會頒獎,所以每年的一個主題也都會不一樣,每一台車每一個單位都是用心在準備。」


陳瑩真分享到擔任藝閣演出者的經驗,我們會穿著類似古代的服裝非常的漂亮,然後椅墊是腳踏車的那一種,而且坐上去會用繩子幫你綁起來,所以不用害怕坐在上面會掉下來,藝閣車的司機更是經驗豐富,有時候那個位置並不是很好上去,司機還能把小朋友抱起來放上位置,然後自己是沒有靠著任何安全措施,就能穩穩地幫小朋友固定好位子,司機大哥才是最厲害的人,而且一個車上其實撇除位置跟要丟的東西之外,空間非常小,但又需要有人幫忙補糖果之類的,在下面幫忙的人也非常辛苦,因為不能太多人上來,所以會一個人對應很多人,他會從上車就忙到下車。

  

接著陳瑩真提到,因為非常喜歡這個文化,又身為在地北港人,特別重視藝閣,雖然好像花了很多錢,但其實都是買快樂,而且也希望在下面的人都是能拿到有用的東西,也有人花更多,有的人甚至載了整車的玩具,就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丟的開心,現在大家都會越來越用心準備,而且丟的不只是錢還是我們的心意。

  

身為北港在地居民李承鴻說到,參加北港遶境讓我感受到北港人的熱情也讓我體驗到台灣傳統的文化,以及傳統文化帶給人們的凝聚力。當鞭炮炸在身上時我的心裡充滿恐懼,但在看到身邊站著一群人陪著自己炸轎,此時感受到的只有溫暖所有的恐懼也在此刻煙消雲散,這種能和大家一起承受的感覺真的很棒,也很高興大家因為媽祖而團結一心,不分你我心裡只有媽祖。


轎班合照(蔡承硯提供)
轎班合照(蔡承硯提供)

  另一位北港在地居民施裕州也分享到,遶境對我來說是個能交朋友的機會同時也能讓傳統的文化傳承下去 把遶境的熱情帶給大家知道,在媽祖繞境的過程中許多店家設點心攤,讓來參加遶境的人們不用怕肚子受到挨餓,當跟著媽祖繞境走累腳酸時,可以到按摩的攤位舒緩、按摩,我想這才是繞境的意義,每個人為了媽祖貢獻自己的金錢、食物抑或是前面提到的免費按摩,雖然彼此都不認識但同樣都是透過媽祖而相識,交織在一起成為朋友我在北港繞境中認識很多朋友,這就是台灣最純樸的人情味。

  

每年農曆三月十九、二十的北港繞境,來自各地的人們每年都在北港,因媽祖留下許多的故事結交許多的朋友,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也在每年北港媽祖中流倘,人們因信仰交織相識為北港繞就增添許多緣分。


Comentários


  • Line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A: 62249 嘉義縣大林鎮南華路一段55號

T:(05)272-1001 分機 2411

M: Ted79501@nhu.edu.tw 郭助理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Twitter Icon
  • White Pinterest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我不在教室,就在拍片路上!!

Copyright © 2018 NHU COMMUNIC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所),請詳見使用規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