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樂樂

2023伏流祭 推廣雲林文化資產

返鄉青年合作 行銷在地人文藝文台文特色

【記者許惠娟/雲林縣虎尾鎮報導】


11月 11日,第二屆「伏流祭」在虎尾鎮拯民國小舉辦,其中「伏流」二字是指地下水,不僅是雲林縣內農業命脈、亦是重要水源。活動當天,現場有許多手作DIY項目供民眾體驗,有家庭植栽、蝸的時間、艾力黑板畫等。位於操場的主舞臺則與「恁的演唱會」合作了本次的順田水台文音樂會,除了邀請拯民國小合唱團表演台語歌曲、也邀請PiA吳蓓雅、拍謝少年維尼、順田水音樂會陳竹昇、謝銘祐麵包車樂團到現場演出。   


「白宮浪藝」版畫藝術家江威儒個展同步在拯民國小展出,江威儒同時也是本次伏流祭主視覺設計師,主視覺中「生長的甘蔗」、「鏽蝕的糖都繁景」、「連接記憶的鐵道」,分別代表著雲林的「現在」、「過去」、「未來」。除此之外,為了讓雲林的鄉親更容易接觸多樣化的藝文活動,農與藝市集、教育創生講座、臺文故事時間、台文音樂會都是免費入場。 


籌辦本次活動的「雲林100種生活」是由返鄉青年組織的團隊,活動目的是結合人文、藝文、台文特色,成為支持雲林在地藝文發展的動能之一。雲林100種生活團隊也推出風格野餐,讓大家攜帶露營椅、野餐墊、簡易小帳篷營造戶外休閒風,宣導無痕校園,自備環保餐具,愛護地球。  


「雲林100種生活」一開始是各行各業在地年輕人的群聚,有的來自傳統產業,有的是一般上班族,有人本身就在藝文界工作,每個人都在團隊裡加入一點自己的資源,有些碰撞會產生火花,有些會石沉大海。活動團隊夥伴張凱荃認為,雲林的歷史、文化底蘊,並不遜色於其他地方,只是缺少合適的舞臺展示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決定自己組織這件事,由於團隊成員們各自都有正職工作或家庭,只能抽空開會,每次出席人數不固定,這是籌備過程中的首要困難,但只要有心要辦這件事,任何困難都能去克服。他指出,在2022年第一次舉辦伏流祭時,因經驗不足疏忽的地方,今年都有慢慢做改革,也希望經驗能夠一直傳承下去,活動就會越辦越好。 


團隊夥伴康予嫣從臺北返鄉的第三年,參與到第一屆伏流祭,驚覺原來雲林的藝文活動跟其他縣市相比也不差,伏流祭每個主題都與雲林在地文化息息相關,在雲林舉辦反而還會有一種更親切的感覺。如果在大城市舉辦這樣的藝文活動反而會怪怪的。康予嫣指出,伏流祭不是只有舉辦活動的這一天,一年前就籌備了接近十場的創生講座,都是在為最重要的一天累積能量,讓參與的民眾知道,有雲林才有伏流祭,也希望民眾更認識雲林這塊土地。 


張佳偉希望,未來伏流祭可以變成一個常態活動,舉辦在雲林的每一個鄉鎮,能夠吸引更多人前來參加,去發現以前外地人和本地人都沒發現的雲林特色。張佳偉補充道,每個人人生經驗不一樣,專長也不一樣,哪怕到了同一個地方也會發現很多不同面向的視角,產生不一樣的觀點,所以伏流祭不會只是固定在某個鄉鎮舉辦的活動,而是可以透過在雲林不同鄉鎮的板塊移動,去挖掘更多雲林的可能。


伏流季活動致詞。攝影/許惠娟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