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樂樂

大林家昌筍園 實踐自然農法種植

蘇家昌高度關注環境友善和食材品質  筍園成功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認證

【記者邱琳育/嘉義縣大林鎮報導】


現代人格外重視健康,日益關心飲食品質,從友善耕作、有機種植到自然農法,食材的選擇成為首要考量。大林鎮的青農—蘇家昌,透過採用自然農法種植竹筍的方式,展現對環境友善和食材品質的高度關注,筍園並成功通過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合作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認證。


蘇家昌原先是一名機械設計工程師,由於家庭因素,他放下自己的事業,返鄉從農,接手母親已經經營了18年的竹筍園。機械工程師與農夫職業屬性大不相同,原本在室內吹冷氣使用電腦辦公的他,開始要在戶外承受風吹日曬,靠勞力耕作,他感受到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巨變。


接手筍園後,蘇家昌遇到了一系列挑戰,包括筍園整理和營收壓力,於是他開始採用自然農法,主張不使用任何農藥,並以蚊子的糞便作為肥料,然而自然農法會拉長竹筍的生長週期,比使用農藥的種植方式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他解釋道,自然農法不代表不需照顧,氣候是一個難以控制的因素,因此農夫需要對環境變化有一定敏感度,以便靈活地做出反應並調整。


蘇家昌舉例,除竹筍外,他曾經試著將農地用來種柳丁,卻發現自然農法並不適用於柳丁,他順應自然轉而選擇友善種植方式。這足以體現蘇家昌對於為作物挑選適合的耕作模式之敏感度,以及對環境的尊重。


蘇家昌對於自然農法的堅持使得竹筍收穫豐碩。他自豪地表示,與使用農藥的竹筍相比,他種植的竹筍口感更為獨特,帶有天然的筍味,外觀也更為自然,呈現較為濃郁的黃色。但凡事一體兩面,他也坦言道,自然農法有其挑戰,尤其是遇到大雨量時,可能影響竹筍的生長,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竹筍的銷售通路包含網路購買、電話訂購與合作社購買,一開始,消費者對於友善耕作有所誤解,蘇家昌面臨消費者對於耕作方式的信任問題,導致網路銷售進展緩慢。幸虧隨著食農教育的深入,消費者對於友善耕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網路銷售情況逐漸好轉。他根據過往經驗指出,網路銷售是最有效的通路之一,因為自己採收完成後,平台會有宅配公司到筍園收成,節省了運輸時間,能給予他更多的休息時間。


蘇家昌的堅持和努力使得他的筍園成功通過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合作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認證。他並不在此止步,積極參與了諸羅樹蛙保育行動,從中了解到樹蛙的棲息地不適合繁衍。接著他便與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孫家榕以及其他三位農友共同合作,進行了一系列的綠色保育行動,著手進行棲地共享計畫,這不僅讓樹蛙有適合的生長環境,也促進其他品種青蛙的共生,保持生態平衡。


蘇家昌表示,他的願望不僅在於提供高品質的食材,更在於引起更多人對生態環境和樹蛙保育的關注,也希望透過宣傳和推廣,促使更多人理解自然農法和生態保育的理念,甚至參與其中。他強調,這不只是為了當代,更是為了未來世代提供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最後,蘇家昌也表達了對大林這塊寶地的熱愛,他衷心地期盼能讓更多人看見這個地方的獨特之處,進而形成一個更加關愛環境、注重生態保育的社區。他的故事是一個農業轉型的模範,對永續發展的堅定信念提醒人們追本溯源,順應自然。



▲蘇家昌講解如何打理筍園。攝影╱張桓陌

▲家昌筍園中的有機竹筍。攝影╱張桓陌


12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