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樂樂

青農李建鋒 三代種植石蓮蓮藕

「老鷹之手」紀錄片拓展名氣 延續前人精神外銷海外

【記者張翔荏/嘉義縣民雄鄉報導】


位在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是蓮藕的盛產地,青農李建鋒也跟隨阿公和爸爸,成為家中第三代的農業生產者。李家種植的是全台灣面積最少的石蓮品種,同時也製作手工藕粉,因為成本問題,種植石蓮品種的人並不多,但對於李建鋒來說這是他從小接觸的作物,並且石蓮蓮藕的香氣較其他品種濃烈,主要就是看饕客的喜好,因此仍舊有一定規模的消費族群。


18歲就開始下田,李建鋒說道,就像學生出外打工一樣,因為家中務農,所以他就是換成在家裡工作,在阿公歲數已長、父親逝世之後,他隨之接手了家中的農田工作。「一開始當然什麼都不懂」,李建鋒回憶道是有一位大哥帶領他關於種植蓮藕的種種事宜。


種植蓮藕的成本高昂,李建鋒表示,蓮藕的產期約莫半年一次,採收時雖已使用機器挖土,但仍然需要人工逐一撿拾,並且每每都要最後一刻才得以看到作物的內部狀況,因此投入的時間成本是龐大的。除此,為了以天然、友善的方式耕作,李建鋒也會搭配無毒的方式來防治害蟲,但這些防治方法的金錢成本高於使用農藥,再者,跟他人租借農田耕作時常以口頭約定為主,沒有紙本契約的狀況也難以向政府申請補助,種種成本問題都使得蓮藕的產量降低。

「但這是保證我還是有生活收入」,李建鋒解釋道,即使荷梗斷掉之後,蓮藕並不會馬上腐爛,這讓農民得以搶收作物,因此在天災發生的時候,作物特性創造的搶收時間,使他至少還有一點收入可以撐過難關,這也是他儘管同時擁有溫室、水稻田和種植花果類作物,仍然投入種植經濟價值較低的石蓮蓮藕的原因。


石蓮蓮藕的香氣跟其他品種比起來較為濃烈,李建鋒分享道,最初石蓮蓮藕品種研發出來時,作物經常長到隔壁的田裡面,其他農民因此能夠挖走,「你不能說他是偷挖,因為他挖的是自己的田」。李建鋒笑道,石蓮蓮藕品種就此外流。為了區分自家石蓮蓮藕產品與其他人的產品不同,李建鋒擁有自己的品牌,通常和固定的商行、工廠合作銷售。賴麗君導演拍攝紀錄片「老鷹之手」後,也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產業的存在,拓展知名度。李建鋒提到,其實銷往海外的狀況多半對方還是台灣人,只是人在國外,「台灣的農產品品質其實很好,但問題是產量」。李建鋒分析,要售往海外的產量至少要裝滿一個貨櫃,一個小農不太可能達到這樣的產量。


無論是收成過程中的人工撿拾,或是製作藕粉時要手工刨粉,種植作物到產品完成的過程中,都需要很多勞力和時間的成本投入。這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李建鋒認為,青年如果要進入這個行業必須要仔細思考。李家傳承三代的石蓮蓮藕產品,在他們的努力下,獲得不少人的喜愛,讓更多人有機會品嚐到石蓮蓮藕的美味。




8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