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星雲大師佛緣 拉達克外籍生南華圓夢

覺明所長透過新南向政策與佛光山連結 成就印度同學跨文化學習旅程

【記者陳雅婷/南華大學報導】


由於30年前星雲大師前往印度拉達克地區弘法種下的因緣,曾經留學印度的南華大學宗教所所長覺明法師,透過新南向政策與佛光山叢林學院的連結,每年都會迎接來自印度拉達克地區的交流團,為兩地學生搭建起了相互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拉達克的學生來到臺灣學習,開展了一段跨文化的學習旅程,也使得南華大學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生動案例。


拉達克是一個位處喜馬拉雅山區、佛教盛行且相對封閉的地區,覺明所長講述,南華大學與拉達克的緣分始於1994年星雲大師前往傳授弘法時。有一次在大師要離開拉達克時,發現一位當地小女孩追著他的車跑,大師叫停車輛後,小女孩手持金盞花,供養給了大師。覺明所長分享道,看似樸實無華的行為,背後卻展現了小女孩極大的佛性與善良,這深深觸動了大師,因此與當地的佛光協會會長桑格薩法師合作,承諾每年選派一到十名學生來臺灣學習佛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栽培印度的未來一代。


覺明所長提到,南華大學透過新南向政策,積極與印度等國的學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招收印度學生來台,透過TEEP的短期蹲點計畫,讓更多的印度學生來到南華,愛上南華後,願意繼續在此就讀學士學位,甚至是碩士、博士。這些學生在南華大學接受教育,學習中文及參與國際企業學士學位學程等全英語授課的課程,使他們能夠在全球化的舞臺上更具競爭力。


拉達克學生在南華大學的生活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旅程,他們不僅要學習新的語言和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還需要在學術上不斷進步。雖然大部分學生初來乍到時只能用英語溝通,但在覺明所長的不斷鼓勵之下,他們也積極的學習中文,以便更好地融入臺灣社會及瞭解中華文化。同時在南華大學校園,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是佛法的融入。


受訪的成員中,來台七年就讀企管所博士班的印度學生Khema sharma古路指出,台灣與印度的差異不只有是語言的不同,還有飲食、衛生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飲食上的口味差異是最明顯的,在印度時大家的習慣是用手來吃東西,台灣人大多使用湯匙及筷子。對印度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大衝擊且難以學習的,但隨著時間及不斷練習,古路已學會且習慣使用筷子,並且也能夠與台灣人正常交流了。


覺明所長提道,與這些印度學生相處時,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對他的信任和依賴,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都會在第一時間詢問他如何處理,像是護照及簽證......等的問題,能感受到他們像家人一樣的依靠和信任的情感連結。


覺明所長對印度學生的期許,不僅僅是希望他們在學業上成功,更希望他們能夠在臺灣的文化氛圍中受益良多,這不僅是一種學術上的提升,更是對自身價值觀的反思和培養。他認為,既然都已遠道而來,更是希望他們能夠接受最完整的教育,不只是完成學士課程,而是接受最等的教育,完成博士學位,在臺灣以及南華學到的一切,將成為他們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資本。


藉著TEEP的機會,越來越多的拉達克學生選擇來臺灣求學,使南華大學與拉達克地區之間的聯繫日益加深,不僅是一個關於教育交流的機會,更是一個文化相遇、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故事。南華大學透過教育及宗教的力量,漸漸編織一張跨越國界、文化和宗教的網絡,為全世界的學生提供成長和發展的平台,相信南華大學將繼續在國際教育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優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覺明所長(左)和印度拉達克同學合照。 照片_覺明所長提供


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